食品和弹药是战场的关键。之前我们写了英雄陈武贤掉队后汇合本团4个连队中的6名战友御敌的事迹。几人中还有一位关键人物,他叫陈书利,原41军某部8连班长。见掉队的人还有其他战友,他将战友收编,组成新的战斗团体。在没吃没喝、没弹药补充的情况下,凭借一支冲锋枪两支步枪,孤军奋战成功突围。
他1959年出生,湖南衡南人,1977年入伍,到了部队一年后当了班长。1979年2月19日,经历纵深穿插一次遭遇战后,他掉了队。见别的连队也有掉队人员,主动召集大家,组建新的战斗团体,他任班长,率领战友追寻主力。
20日凌晨,天刚亮,他们来到一处峡谷口。站在高处眺望,周围的山上还有敌战壕,早起的个别敌人在上厕所,盲目进攻不是事,只能增加新的伤亡。他见沟谷边有栋“品”字形房屋,端着枪走进屋内没人,是化肥仓库。靠西的一间只有屋顶没有墙壁,白天在外行动容易暴露,不如就此构筑防御,让大家休息一会。
4天4夜没合眼,2天2夜水米未进,大家都已困乏,该歇歇了。他这样想着,便放下武器,招呼大家七手八脚用化肥袋垒起一道半圆形的工事。武器怎么分配,他是班长肩负着全班战友的安危,一支冲锋枪由他使用,另两支步枪分发给了陈武贤和韦程儒,陈武贤和韦程儒分守左右两侧,他坚守正门,还有9枚手榴弹,大家靠着化肥袋休息起来。
说是休息,这是在战场,谁都多了几分警惕,他见敌人搜山,有一队人马全副武装靠了过来,百米之外扯开嗓门用半生不熟的中国话喊他们投降。不用说,在他们进屋时,敌特工已发现他们的行踪。
这帮家伙狗鼻子还挺灵,他骂着招呼大家个把要点,准备战斗。敌人想通过小桥过来搜屋,3个走在前面,他一个点射把靠前的敌人打倒,敌人慌忙退了回去。他不知道,发现他的敌人是一个营,率先包围小屋的是一个连。又一次敌人冲锋,陈武贤的步枪也响了起来。他倚在化肥袋上,瞄准敌人一枪一个,另一名步枪手韦程儒也扣动了扳机。正面的敌人刚露头便被陈书利迎头痛击打了回去,敌人的进攻再次瓦解。
对面山头坡上的敌人拼命喊叫,“你们被包围了,缴枪不杀。”战友们举枪还击被他拦住,等敌人靠近再打,听了他的命令,大家倚着化肥袋谁也不说话。敌人的包围圈越缩越小,十几个敌人在机枪掩护下靠了过来,约摸30米,他一声令下,战友一起开火,撂倒了七八个敌人,敌军边射击边撤。
强攻不成,敌人调来迫击炮轰击,房顶是瓦顶,经不住炮击,幸好敌炮弹没落在房顶,而是在屋前爆炸,一枚炮弹呼啸而来,落在化肥垒砌的矮墙上爆炸,战友胡青祥头部负伤,晕了过去,他忍着刺鼻的硝烟和化肥粉末,查看胡青祥伤情,让没枪的战友包扎,弯着腰跑回原位扫射,敌人又一次冲锋被打了回去。
19岁的胡青祥从昏迷中醒来,见敌人越聚越多,解下挂在脖子上的手榴弹,准备拉着火,与敌同归于尽,被他制止,他对胡青祥说:“还不到时候,我们还有子弹,不到万不得已不死。”他鼓励着大家,节约弹药瞅准再打。时间一分一分过去,从清晨到傍晚,敌9次冲锋,都被他们利用门窗和化肥袋等作掩护打了回去。
他静等夜色来临,突围的时间到了,趁着夜色他们分头行动,他带领重伤员黄志荣一组,陈武贤和韦程儒分别带一组,都有伤员,大家相互照顾,他先向东南山墙扔去手榴弹,打了一个长点射,将敌注意力引向东面。随即,命令各小组从西边突围。途中他又毙敌7名,终于历经艰险在第四天找到部队,加入新的战团。
在这次突围战中,他敢打敢拼,主动担任指挥员指挥战斗,发挥“哪里有敌人,就在哪里战斗”的战术要求,率领战友消灭40多名敌人,他个人毙敌22名,被中央军委授予“战斗英雄”称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