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北平山有个村子叫辛庄,日寇曾在这里刀砍、活劈、屠杀了100多名村民。有个名叫崔成才11岁的男孩,目睹了惨案的过程。惨案发生后,他和几名幸存者毅然参军入伍奔赴抗日前线。多年后,在村委会的支持下,乡亲们自发捐资,修建了一座陵园,其中便有抗日英烈陈锦秀的陵墓。
提起陈锦秀,你未必熟知,但另两个人,一个叫刘震,另一个叫韩先楚,你一定有所耳闻。这两位上将,当年都是陈锦秀的副手。刘震是115师688团政训处长,韩先楚是副团长,而陈锦秀是该团团长。
他1911出生,河南固始县人,19岁加入红军,1933年入党。他参加过鄂豫陕历次反围剿;长征途中,率部全歼敌627团,击毙国民党109师师长牛元峰;到达陕北后,他升任师长,率部西征;卢沟桥事变,抗战全面爆发,红军改编成八路军,他任688团团长,16个主力团长中,他是最先牺牲的一位团长。
1937年9月,日寇沿平绥铁路进攻山西。为阻止敌人进攻,聂荣臻等二位首长,接到八路军总部命令,在敌人的交通要道,组织平行关战役。参加这次战斗的,除了杨得志的685团,李天佑的686团,张绍东的687团,和杨成武的独立团,还有他率领的688团。
24日夜晚,天降大雨,山洪暴发,别的部队先行一步,踏着泥泞的道路,准时到达指定位置,只有688团未能赶到。688团是该战役预备队,最后出发,带有辎重、粮草,因被山洪阻断,难以前行。他着急上火、大喊大叫,也只能逢山开路,遇水搭桥,紧赶慢赶。来到战场,已错过25日的激战。
虽说其他主力团,敢打敢拼,仗打得漂亮,牵敌前移,缴获大量辎重。但他率部赶到时,战斗已近尾声,看着别的团长沉浸在打破神话的喜悦中,他不是滋味。参战不到位,意味着什么?他自咎自责。部队回到驻地,他立即召开会议,自查自纠,决不让老天爷的因素,掩盖部队应急处置的不足。他憋着一口气,一定要寻找战机,一雪前耻。
1938年1月,日军调集2万余兵力,对晋察冀边区进行疯狂扫荡。正当部队与平山当地群众组织春节联欢,他获悉一股日军大约七八百人,经温塘向洪子店进犯,在不开村南黎驼山,遭晋察冀军区曾国华支队英勇阻击。当晚,敌宿营于南马冢、北马冢。
上级领导当即决定:部队连夜从下口急行百余里,于22日拂晓,到达指定位置。688团埋伏在温塘以南阻击井陉之敌,689团设埋伏于孟耳庄一带,阻击来犯之敌。
接到命令,他吸取平行关的教训,率部长途奔袭,来到预设地点。688团打的是主攻,他带着身边的参谋,逐一检查每个伏击阵地,将指挥所设立在路边高地。他居高临下,透过丛林的缝隙,拿着望远镜观察敌情。当狂妄的日寇大部进入伏击圈,他扭头对身边的参谋长说:“可以打了!”
刹那间,步枪、机枪等一起开火,手榴弹雨点一样飞了出去。日军猝不及防,人仰马翻。然而,日军训练有素,溃散的日军在重炮的掩护下,重新组织,向我阵地发起多路进攻。
阵地硝烟弥漫、弹雨横飞,“碰到硬茬儿了!”他喃喃自语。难啃的骨头,咬碎吞咽下去才叫本事。伏击战变成僵持的拉锯战,有的阵地反复争夺,日军倒下一批又上一批。时间一秒秒过去,又过了1个小时,阵地上喊杀震天,敌死伤累累。4个小时后,敌攻势渐渐弱了下来。
“该轮到我了!”他调集部队,开始反攻。包围圈越缩越小,正当前线全力出击时,日军援军赶到,从外围突破我3营阵地。他将指挥所前移,靠前指挥,率领预备队堵住敌疯狂撕开的缺口。日军见他举着望远镜,站在战壕中观察,便集中炮火连续轰击,突然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,他中弹趴在壕沿。紧接着,又一发炮弹落在他身上爆炸,接连几排炮弹落在他炸碎的肢体上。他和他的指挥所被密集的炮火彻底抹去,和他一起被抹去的,还有他身边的营长。
这场持续了5个多小时的战斗,歼敌近千,688团阵亡300多名。战后,他连巴掌大的遗骨都未找到。日军报复性屠杀村民,制造了“辛庄惨案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