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,成营、成团甚至成师为国捐躯。即使阵地化为灰烬,军心也坚如
磐石。在这些抗战英烈中有一名团长牺牲后,朱德特地从八路军总部赶来向他的遗体告别。
刘伯承致悼词时,悲恸地称他的死重于泰山,是光荣的死、永垂不朽的死,这便是我要带大
家走近的军中虎将叶成焕。
他1914年生,河南新县人。15岁入党,20岁已是营连尖刀,1930年参加鄂豫皖红军,历
任指导员、团政委、师长、师政委等职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团
长,参加过长生口、神头岭、响堂铺等硬仗恶仗。
他指挥果断,骁勇善战,不仅是刘伯承师长、邓小平政委麾下年轻有为的战将,也是陈
赓旅长的得力助手。每当前线激战,焦急地刘师长只要知道叶成焕在前面指挥,紧锁的双眉
就会舒展开,嘴角还会流露出别人不易觉察的微笑。
然而这个被首长充分信赖的战将,却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魁梧健硕。因多次负伤,他的体
质非常虚弱,总是脸色蜡黄,平时也沉默寡言,喜欢独立思考,给人的印象更像个文弱书
生。
1938年4月4日,为解除后方威胁,日军以108师团为主力,出动兵力3万余人,分9路向
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大举围攻,企图消灭我八路军主力。
4月13日,敌108师团117连进攻榆社,遭我386旅截击,见榆社已成空城,仓惶窜回武乡。
16日半碗敌军又弃武乡东窜,我军决心以突袭手段,将这股日军主力歼灭于浊漳河河谷。
此时的叶成焕肺病严重,为了让他安心养病,陈赓旅长不让他参加战斗。叶成焕一听,急
了,坚定地说:“我团还没打过这样的大仗,还是让我指挥了这一战再走吧!”拗不过他的陈
旅长只能让他带病亲自指挥作战。
当夜,129师以772团、689团为左纵队,771团为右纵队,分别沿浊漳河南北两岸对敌
实行平行追击,769团为后继部队。771团两路纵队在武乡长乐村河谷将敌后继部队截住。为
了抓住时机消灭敌辎重部队及其后卫部队,他不等689团到来,就命令772团的两个营沿山路
隐蔽疾行,绕到长乐村附近的里庄和型村,占领浊漳河北岸高地。
当敌军辎重部队沿大道向东行进时,772团集中全部火力开战。瞬间,枪炮和手雷疾风
暴雨般砸向敌军,敌军顿时人仰马翻、死伤遍野,车辆、辎重沿河丢弃。772团乘势杀入敌
阵,展开近身肉搏。在771团配合下,南北夹击,使里庄和型村的1500余名敌人成为瓮中之
鳖。
已过长乐村的日军主力闻讯大惊,集中1000余人向八路军左翼纵队发动猛攻。15时,日
军组织105连千余人从武乡蟠龙向长乐村增援。激战2小时,敌又从辽县方向急调1000多人增
援。师长刘伯承根据当时局势判断,想要全歼敌人已没有胜算。为巩固即得胜利,只能以
769团和689团各一部兵力在前线布成游击网,阻击和迷惑敌人,掩护主力部队撤出战斗。
他接到命令,及时组织部队撤离阵地,而自己却坚持断后。他边往后撤,边用望远镜观察敌
情。敌人的援兵冲到沟下,通信员提醒他说:“团长,你站在高坡上危险,赶快走吧!”叶成
焕没有动,只说了句:“等一等再走,我在这儿看得清楚。”
这时,一颗子弹“嗖”地从他衣袖穿过,他没在意。紧接着第二颗子弹带着尖叫声飞来,
打中了他的头部,他当即倒下。特务连战士抬着他急速向山下撤退,一路上血迹斑斑。
他的神智时而清醒时而模糊,“哎,队伍,队伍呢?”这是大家听到他唯一的一句话,那年他24
岁。
斗歼敌2200余人,是129师粉碎“日军九路围攻”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仗,沉重打击了日军
108师团,不到半个月,各路敌军纷纷溃退,被八路军全部赶出晋东南地区。
他穿过的草鞋是他唯一的遗产,无声讲述着不朽而壮烈的故事。

